“工匠精神”进校园,百名劳模担任职业院校思政导师,共筑技能人才新篇章
近年来,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。为了培养更多具备“工匠精神”的高技能人才,我国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,将“工匠精神”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。近日,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在各大职业院校展开——“工匠精神”进校园,百名劳模担任职业院校思政导师,旨在激发学生热爱技能、追求卓越的热情,为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新活力。
“工匠精神”是一种追求卓越、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,它代表着我国制造业的精髓,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力量。将“工匠精神”融入职业院校教育,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、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,为我国制造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。
此次活动中,来自各行各业的百名劳模担任职业院校思政导师,他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、精湛的技艺和崇高的职业道德,为学生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。这些劳模导师们走进课堂,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、工作经验,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“工匠精神”的内涵和价值。
在思政导师的引领下,学生们纷纷表示,要以劳模为榜样,努力学习,掌握专业技能,为实现“中国制造2025”贡献力量。以下是一些劳模导师与学生们互动的精彩瞬间:
1. 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小张表示:“劳模导师的言传身教让我深受启发,我明白了只有具备‘工匠精神’,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。”
2. 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小李说:“劳模导师的敬业精神让我深感敬佩,我要向他们学习,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。”
3. 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小王表示:“劳模导师的丰富经验让我受益匪浅,我将以他们为榜样,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。”
百名劳模担任职业院校思政导师,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,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这些学生将肩负起传承“工匠精神”的重任,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此外,职业院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,共同打造“工匠精神”人才培养基地。通过校企合作,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,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受“工匠精神”的魅力,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。
总之,“工匠精神”进校园,百名劳模担任职业院校思政导师,为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,职业院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培养更多具备“工匠精神”的高素质技能人才,为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贡献力量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为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谱写新的篇章!